【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花鼓灯中觅古韵,实践路上寻新章

发布者:李奇伟发布时间:2024-08-28浏览次数:546

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2475日至9日,蚌埠工商学院“花鼓承续,淮水情长”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校团委杨澜老师、李奇伟老师的带领下在蚌埠市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蚌埠花鼓灯开展实践活动。

时空之舞,韵律流传:追溯花鼓灯的历史脉络

在安徽省蚌埠市,一项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花鼓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文化传承者的目光。怀着对花鼓灯历史的深深敬意,“花鼓承续,淮水情长”暑期社会实践团首站抵达蚌埠市博物馆,在杨澜老师的讲解下,团队成员了解到花鼓灯是娱乐性、表演性相结合的,集舞蹈、音乐、戏曲、杂技之大成的民间歌舞艺术。也对花鼓灯的发展历史,表演内容,文化内涵有了初步的了解。

图为杨澜老师在蚌埠市博物馆花鼓灯展馆为实践团讲解

为了解冯派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演变,实践团成员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冯嘴子村,有幸见到花鼓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国好老师和冯派花鼓灯嫡系传承人冯开苗老师,在他们的引领下,实践团成员参观了中国花鼓灯艺术传习所,了解到冯派花鼓灯的百年历史,也看到了社会各界对花鼓灯的关注和喜爱。冯开苗老师为实践团队展示了冯派花鼓灯的兰花表演,轻盈的舞步,灵活的身姿,炯炯有神的眼睛,无一不展现着冯开苗老师技艺的娴熟和对花鼓灯的热爱。

图为冯国好老师带领实践团参观中国花鼓灯艺术传习所

图为冯开苗老师展示兰花动作

图为实践团在冯嘴子村中国花鼓灯艺术传习所合影

身心合一,舞动心弦:沉浸花鼓灯的学习旅程

学习花鼓灯,不仅是对身体协调性的考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冯开苗老师的引荐下,实践团成员们拜访了花鼓灯市级非遗传承人顾小妹老师所在的花鼓灯人民艺术团,伴随着欢快的鼓点与悠扬的锣鼓声,艺术团老师们为团队成员进行了小段的花鼓灯表演,在实践团成员的请求下,老师们对实践团成员进行了一对一的舞蹈教学和动作指导,经过两个小时的训练,团队成员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进行了成果展示,获得阵阵掌声。

图为顾小妹老师对实践团进行花鼓灯舞蹈动作教学

在这样一个地方,年轻的学员们每天都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遍遍重复着基本的步伐,汗水与欢笑交织。怀揣学子的热忱,实践团一行来到了花鼓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明老师的舞房,在这里,团队成员与一群人均十岁的“小前辈”进行学习和交流,“哐令哐,哐令哐,哐哐令哐一哐哐……”,从“长流水”到“止步锣”,再到“两锣”、“连锤”……在金明老师的悉心教导下,队员们从最初的困惑到后来的熟练,每一次鼓点的敲击都充满了对传统艺术的敬意和技艺的磨炼。

图为金明老师对实践团进行花鼓灯灯歌和鼓点的教学

图为金明老师和实践团及舞房学员合影

古韵今风,交织碰撞:解读花鼓灯的发展挑战

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调查发现尽管花鼓灯艺术历史悠久,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趋向于便捷与即时满足,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这项民间艺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加之,学习花鼓灯需要经年累月的练习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这在追求效率与速成的现代环境下显得尤为艰难。此外,花鼓灯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口传心授,老一辈艺术家的逐渐凋零导致了技艺的断层。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减退,加上缺乏系统化的教育体系,使得花鼓灯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许多精妙绝伦的技巧与表演风格可能就此失传,成为无法挽回的文化损失。

图为刘佳老师对实践团进行花鼓灯舞蹈动作教学

另一方面,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传统艺术的核心价值,同时又能吸引当代观众,是花鼓灯面临的一大难题。过度的现代化改编可能会削弱其原汁原味的特色,而保守不变则难以适应新的审美趋势。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既考验着创作者的艺术智慧,也考验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图为花鼓灯实践课实践团与金明、刘佳老师合影

融汇经典,智启新程:探索花鼓灯的创新路径

行程的最后,实践团一行拜访了花鼓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娄楼老师和著名花鼓灯表演艺术家赵新盟老师。赵新盟老师说“花鼓灯是民间艺术,是由广场走向舞台、由农村走向城市的。”他还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建国以来花鼓灯发展的相关情况,同时强调研究花鼓灯应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娄楼老师则是向实践团队介绍了其在学习花鼓灯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几部作品和花鼓灯几种派别间的不同之处。娄楼老师在回忆学习花鼓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时,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让实践团成员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家学习花鼓灯的不易。两位老师在杖朝之年也依然积极投身于花鼓灯艺术的传播与教学之中,为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他们认为:在不破坏原有文化内核的前提下,将花鼓灯艺术与现代审美趋势相结合,使其既不失传统韵味,又能吸引当代观众的目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坚信,只要用心去保护和传承,花鼓灯这朵璀璨的艺术之花,定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图为赵新盟老师介绍花鼓灯发展情况

这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场对花鼓灯艺术的深入探索,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实践团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亲身体验花鼓灯艺术的精髓。在守正与创新中,实践团队不仅学会了技艺,更激发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在追寻与实践中,见证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体悟到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每一步,皆是情深;每一舞,尽显传承。暑期三下乡,实践团不仅留下了足迹,更播撒了文化的种子。让传统与现代交汇,历史与未来共鸣。蚌工商学子将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为更好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