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风大讲堂】第35期:梁中教授作“AI的绿色悖论:算力安全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专题讲座

发布者:陈士超发布时间:2025-09-28浏览次数:100

9月26日下午,第35期“禹风大讲堂”在图书馆五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期讲座邀请安徽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博士生导师梁中教授主讲,主题为“AI的绿色悖论:算力安全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讲座由科研与规划处处长胡敏华主持。

梁中教授是安徽省委讲师团理论宣讲专家,安徽省教学名师,长期从事技术创新管理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安徽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多项,在《中国软科学》《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光明日报》等重点刊物发表理论文章数十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多次荣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学术造诣深厚、社会影响广泛。

梁教授在讲座开篇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着算力需求上升,算力安全与能源消耗矛盾愈加突出,如何在技术创新与生态可持续之间实现平衡已成为重要课题。他以“绿色算力悖论”为切入,指出人工智能一方面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却因算力规模膨胀带来高能耗、高碳排放,风险积累不仅阻滞绿色转型,还可能诱发系统性安全问题,形成“一锁多危”的复杂困境。

随后梁教授进一步梳理了算力能耗的估算与演进趋势,指出全球数据中心能耗在过去十年显著增加,尽管芯片节能、液冷、虚拟化等技术,使增速低于算力规模,但总量仍在攀升。中国数据中心在“双碳”战略和“东数西算”工程引导下正向集约化、绿色化发展。随着AI应用爆发,能耗增速可能再度加快,能效标准和技术创新仍是控制影响的关键。

在能耗与碳排放的影响效应方面,梁教授分析了电力供需“时空失衡”、供应链稳定性挑战和碳排放对气候安全的冲击。他介绍,“东数西算”工程通过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至西部,既能消纳新能源又有助于降碳,但高性能设备对电力稳定性要求极高,与新能源波动性存在结构性矛盾。新能源季节性错配、局部电网负荷骤增、高峰期电压波动等问题,叠加芯片、服务器生产环节高耗能和国际碳关税因素,可能导致数据中心运营成本激增、节点断供和供应链中断,算力碳排放也成为新的气候风险源。


最后,梁教授围绕绿色算力建设提出四个协同破局思路:一是以“统”为本,坚持发展与安全辩证统一,构建一体化算力安全保障体系;二是以“链”为基,优化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协同,强化绿色技术创新生态,提升服务链品质;三是以“融”为要,推进“电—算—智”高水平融合,将顶层设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升级和绿电交易等统筹推进;四是以“制”促治,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和资源要素配置创新,破除算力壁垒,建立常态化能效与绿色评价机制,引导算力产业高效、低碳、集约发展。

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就中美在绿色治理与AI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东数西算工程、绿色电力交易机制等问题与梁中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梁教授结合国家“双碳”战略和国际能源政策回应了现场提问,强调要在坚持发展导向的同时守住安全底线,把握绿色算力带来的新机遇。


梁教授的讲座不仅具有理论高度,还有很强的实践深度,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一场科技伦理的启蒙运动。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桑启悦 图/融媒体中心 审/陈士超)